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7月1日—2日,中南大学周宏灏院士率领其科研专家团队一行4人,莅临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开展高水平学术合作交流,并正式签约进驻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为推动学校和医院的一流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老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注入巨大的能动效能,更好地为桂滇黔三省交界区各族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端的医疗服务。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雪斌和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党委林栩书记等医院领导出席签约仪式并陪同调研。


签约仪式


周宏灏院士到右医附院总院区实地考察
7月1日下午,周宏灏院士科研团队先后来到了附属附院(临床医学院)总院区和百东院区,实地考察指导了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和临床科室。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党委书记林栩向周宏灏院士详细介绍了医院“一院两区”的建设情况。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临床医学院)始终扎根革命老区,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桂滇黔三省交界区规模最大、面向东盟、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医疗、教学、科研中心和大型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现建有两大院区(总院区、百东院区),开放床位3500张,拥有高级职称专家近500人,硕博研究生近500人,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广西卫健委重点(含重点培育)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三级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广西重点学科、广西临床重点专科、广西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广西妇幼健康重点学科、广西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系列高水平科研平台50多个。




周宏灏院士到右医附院百东院区实地考察
7月2日上午,右医附院(临床医学院)在总院区门诊六楼会议室隆重举行“柔性引进中南大学周宏灏院士科研团队”签约仪式。会上,李雪斌校长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及全体师生员工向周宏灏院士带领专家科研团队的正式进驻学校和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表示热烈欢迎和致以崇高敬意。李雪斌校长强调,学校党委和各级部门将不遗余力、全力支持周宏灏院士科研团队在学校开展各项工作,在周宏灏院士科研团队强大的平台上,乘势起飞,以奋发有为、拼搏进取、敢为人先的意志,推动精准医学、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等系列科研项目在右医落地生根,打造出更多更优质科研成果并造福老区百姓,加快实现新时代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

周宏灏院士发言

李雪斌校长发言

周宏灏院士在签约会上表示,经过近期的实地考察调研,右江民族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在百色革命老区的医学卫生教育事业发展中蕴含着巨大潜力。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民,右医人骨子里流露出的红色基因与百色起义革命精神遥相呼应,他们要求进步、要求发展的热情和渴望,都深深打动了我和我的科研团队。今后,我们将在百色红城与右江民族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下沉优势资源,补齐科研发展短板,围绕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学科开展一系列的研究,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革命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桂滇黔三省交界区各族群众的生命健康贡献出新力量。(文图/覃恋枫 编辑/刘东亮 审核/王东栋)

周宏灏院士简介
周宏灏,男,汉族,1939年5月出生,湖南长沙人。1962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1983年赴香港大学医学院进修临床药理学,随后进入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临床药理室担任高级研究员,1991年回国创建我国第一所遗传药理研究所。1995年3月任湖南医科大学副校长,2002年2月任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200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院士是国际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学会创始人之一、我国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个体化医学的奠基人、《Pharmacogenet Genomics》等5家国外杂志编委,美国Merck国际临床药理奖学金评委。其长期从事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教学、研究和转化。主要科学贡献是发现和阐明了遗传因素引起药物种族和个体差异的若干现象和机制及其规律,建立了有我国国家和民族特色的遗传药理学理论体系,发现并克隆CYP2C19*5等位基因,率先将遗传药理学理论应用于临床,创建了我国首家个体化用药咨询中心,开发了首张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芯片,启动了以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为基础的“量体裁衣”个体化药物治疗。
经30多年的系统研究,积累、沉淀、凝练了大量科研成果。周宏灏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在国际SCI刊物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0余篇,截至2012年3月被引2436次,获8部外国专著或教材引用。主编《遗传药理学》中、英文专著和研究生教材5部、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和八年制《药理学》中、英文教材6部。获美国临床研究学会最高奖 Henry Christian 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和省部级一等奖5项。培养了200多名硕博士或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