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学院坚持“学科、专业、学位点一体化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思路,结合学校“三个不动摇”的办学定位以及开创“新时代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发展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多层次、多角度、多举措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调整、完善专业定位与特色。学院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强化与社会实践对接,加大综合技能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致力于培养“有国际视野、有语言技能、有文化素养”的“三有”复合型外语人才。

导师带领翻译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会。
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积极探索外语人才培养之路
语言文化学院紧跟学校“更大申博”的发展规划,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积极探索适合医学院校英语、翻译专业的发展之路。2021年10月学院获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原语言实训教学中心基础上,逐步完善外语教学基础设施(如实训室、同声传译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等),提高改进办学条件,并于2023年开始面向社会招收首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秉承“厚基础、宽口径、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学院翻译硕士依托学校医学学科优势,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能够在民族医药、民族文化、东盟文化等领域从事语言服务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型的翻译人才。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学科建设为龙头,平台建设为支撑,队伍建设为保障,统筹推进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积极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科研活动,调动教师开展创新研究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研能力,促进学院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学院教师为东博会、峰会担任翻译志愿者。
以科研反哺教学,积极推动教学资源建设运用
语言文化学院致力深化校企合作,建设优质教学资源。2023年学院获批5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涉及师资培训、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内容包括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翻译专业教师技术提升路径、创新《民族医药翻译》课程教学、建立语言服务前沿技能实践实验室,使学院在翻译学科建设、教师培训和学生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此外,学院还通过校级和省级教学改革课题的立项以及与超星、慕课、雨课堂、智慧树等知名网络资源平台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学院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将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和课堂教学,利用科研反哺教学。侯芬老师基于云班课平台打造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医学英语》在2020年被评为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张霞老师团队依据广西高等教育教改项目(基于百色红色文化融入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写了《芦笛风里的百色》,该教材已应用于我校《大学英语》课程。梁宇老师主讲的《医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即将在中国慕课平台上线。这些措施将进一步丰富语言文化学院的教学资源库,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

侯芬老师主讲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医学英语》。
以专业建设为支撑,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学院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OBE)的育人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于2024年7月完成基于OBE理念的英语、翻译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并启动课程标准的编写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再单纯追求授课“精彩度”,而是力求以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养成和素质提升为目标。
教材选用方面,严格落实选优选新、凡用必审的原则。优先选择近三年出版的教材、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以及国家级规划教材。自编教材和新开课使用的教材要经过对其内容的意识形态、学术价值、适切性的审核评价,层层把关,再付诸教学。
通过竞赛带动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专业竞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英语挑战赛广西壮族自治区赛区特等奖。
此外,学院将“双创”教育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融课堂教学、创新文化引领、创新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将此理念贯穿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全过程。专业教师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日常课程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创新创造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文图/语言文化学院 编辑/陈苗 审校/杨承锐 核发/黄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