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心获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要承担《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影像解剖学》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教学团队由人体解剖学实验中心和解剖学教研室教师与外科学和医学影像学教师组成,团队负责人为广西教学名师黄秀峰教授,团队成员共20人。为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融合,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教师,早期培养临床思维、专业认同度和职业自豪感,教学团队通过开展解剖学教师与外科学和医学影像学教师联合授课教学模式,在“手术-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

2020年以来,在团队负责人带领和团队教师共同努力下,获自治区级教学改革项目15项、校级教改项目7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4篇,出版教材和著作9部,获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广西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自治区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 人;获自治区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 个,获校级最美教育工作者、最美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12项;教师获校级各类教学比赛奖11项、教师指导学生获校级比赛奖11项;《局部解剖学》2020年获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获广西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3年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构建“手术-局部解剖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适应新医科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团队在区内率先开展“手术-局部解剖学”教学模式,在《局部解剖学》课程融合外科手术学知识,改革传统教学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方式;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将人体头、颈、胸等10个局部的层次结构,各局部器官的位置结构与临床手术案例有机融合,在学生进行人体各局部解剖操作之前,增加各局部的模拟手术;采用“理论+实验”形式,由解剖学与外科学教师联合授课,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各局部的层次结构、器官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能将局部解剖学与手术案例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升课程的高阶性。

教学团队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开展“阳光天使”知识竞赛、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知识竞赛、人体解剖学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和人体解剖学人文教育论文比赛,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结构,结合课堂教学实现课程学习与科研探索有机交融,促进基础实验与临床应用相渗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开展广西世居民族体质健康研究,促进科研反哺教学
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能,教学与科研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构建高校的育人环境。团队负责人黄秀峰教授带领团队教师在广西建立了7个少数民族人类学科研教学基地,为师生搭建了丰富的教学研究平台。

在中央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团队教师利用假期带领学生走遍广西壮族、苗族、瑶族、京族、水族、侗族、毛南族和仫佬族等80多个村寨和学校,为3万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和群众,进行体质特征和骨质疏松症易感基因检测,获得了七个少数民族体质研究成果,为提高我区少数民族人群身体健康提供参考数据。长期以来,团队教师坚持教学科研并重,不断探索教学与科研的契合点,用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
创新解剖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心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路线,不断完善各管理制度,加强实验教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为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制度保障。通过举办全校学生向大体老师宣誓、献感恩卡、献感恩信活动,受益学生万多人次;开展我给大体老师、给患者和未来自己的“三封信”和人文教育“征文比赛”等活动,评出学生优秀作品千多篇,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救死扶伤、生命至上”的医者精神;局部解剖学教学通过强化课程思政、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考核方法等举措,激励学生专注于学习局部解剖学课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为广大基层培养了一大批守护祖国健康南大门的医学人才。

结合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比高的特点,团队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回馈家乡理念,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组织学生举行解剖感恩追思系列活动,指导其进行局解剖实操作时,教育学生在模拟手术中保持对大体老师的关爱,精准操作,尽可能减少对大体老师的损害,学会尊重大体老师,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较强岗位胜任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文图/教务处 编辑/莫军 审核/杨承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