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靖西,层峦叠嶂的喀斯特峰丛被晨雾漫过,像披上了一层青灰色的铠甲。这座横亘在中越边境的小城,253公里的边境线串起132座界碑,古炮台的残垣在海拔800米的山巅守望百年,新时代警务站的灯火彻夜不熄。实践团的车行至吞盘乡,这个与越南高平省交界的边境乡,藏着无数守护与坚守的故事。

靖西吞盘边境派出所指导员讲述民与警共同守卫边防的故事。
为了让大学生在戍边卫国的赤诚里触摸红色基因的温度,于边疆精神的滋养下读懂青春与使命的分量,7月14日,我校党委宣传部带领大学生通讯社卫国戍边服务团来到靖西市吞盘乡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在吞盘边境派出所民警的带领下,师生用脚步丈量祖国边境线,巡逻道上的足迹、岗亭里警惕的目光、铁丝网下的界碑,让戍边工作的艰辛与荣光立体可感。边关的风裹挟着家国情怀,引起青春与热土的共鸣。
“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靖镇区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民警抬手示意那座石砌小屋,不过几十平方米的石坯房屹立在山坳里,离边境线不足一里,墙缝里还嵌着当年的风霜。革命年代,隆建南、许胜男等革命前辈就在这四处漏风的屋子里,借着桐油灯豆大的光秘密集会,把革命火种种进边境的崇山峻岭。墙上泛黄的照片、展柜里打满补丁的粗布衣布鞋、磨秃鞘的短刀武器,都在默默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而如今,弄乃村各家各户的炊烟袅袅,党支部带领乡亲们初心不改,筑梦前行,在这片土地上深扎根系,把当年的火种酿成了万家灯火。

服务团师生与派出所民警一同重温入党誓词。
党支部旧址旁,苍松翠柏静静矗立。实践团成员在民警与老师的带领下,挺直脊梁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漫向边境线,在这片热土久久回响。党徽被阳光镀上金边,红色基因在边疆地区闪耀,将“为人民服务”的炽热信念,伴着山风刻进每颗年轻的心间。
正午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山石被晒得发烫,实践团队伍沿着蜿蜒的沿边山路行进。路上时常能看见一些无名碑,民警说:“这些无名碑是守卫边疆牺牲的先辈。他们矗立在山野之间,生生世世守护着他们热爱的祖国山河,守护着他们热爱的家乡。”

靖西吞盘边境派出所指导员为大家讲解界碑的故事。
当“中国679”随着青灰色石碑撞入视野时,队伍骤然静了下来。界碑在山坳里站成永恒的姿态,风雨侵蚀却不能冲淡“中国”的鲜红。“原来这就是界碑。”赵同学的低语带着颤音,指尖贴上石碑,感受石头的冰凉混着岁月摩挲出的温润。抬眼处青山如黛,绵亘的山脊正沿着界碑指引的方向铺向天际。“这每一寸土地都是戍边人用生命护住的山河啊。”此刻大家才读懂地理课本上一条国境线的分量——它是一个个界碑的矗立,是鲜血的温度,是千万双眼睛日夜守望。
“这场青春的奔赴,是我无悔的选择!”民警与师生们围坐在界碑旁,山风猎猎,从安徽到千里之外的靖西成为驻守南疆一线的移民管理警察,张晨坚定地说道,“我毕业后换过好几份工作,直到四年前攥住国考准考证,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安徽到靖西的距离,在地图上是条直线,在我心里却是坐标——左边系着家的方向,右边刻着国的疆界。”他转头看向身边的年轻面孔,目光恳切:“边防警察就该像界碑,把孤独嚼碎了咽下,把艰苦踩成脚下的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不是空喊口号。你们作为医学生,将来无论是守着城市的无影灯,还是边境卫生院的药箱,只要胸腔里跳着家国,哪里都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天地。”

服务团师生在边境线上聆听边警的戍边故事。
同学们在吞盘边境派出所开展了急救技能培训。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用“理论讲解 + 实操演练”的方式,手把手教学心肺复苏(CPR)、海姆立克急救法和应急包扎处理。“按压深度要达到5到6厘米,频率保持每分钟100到120次。”朱同学跪坐在模拟人体旁,边演示边热情讲解,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湿。民警们轮流上前实操,在模拟人体上反复练习,眼神专注而认真,“多学习这些急救技能,关键时刻能起大用处!”
此次靖西边境之行,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信念的淬炼,更是一场青春的征程。当暮色降临,吞盘乡的灯火与边境线上的星光连成一片,实践团成员们望着界碑的方向,家国情怀的种子在心中扎根。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强边有我,请祖国放心——这不仅是誓言,更是即将书写在祖国边疆大地上的青春答卷。
(文图/大通社记者 刘美余 朱杨敏 张荣涛 编辑/莫 军 审校/麻霄汉 核发/黄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