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靖西市,群山如黛,界碑矗立。这座地处中越边境的小城,既是卫国戍边的前沿阵地,也是民族团结的交融之地。7月13日,我校大学生通讯社卫国戍边服务团来到靖西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青春戍边筑国门,医心为民促团结”为主题,让青春力量在边境线上绽放,用医者仁心筑牢民族团结之基。
聆听戍边志 感悟赤子心
在靖西市吞盘乡靖镇区第一党支部旧址,服务团成员们驻足凝视,泛黄的史料、斑驳的照片诉说着戍边人的英勇与奉献。吞盘边境派出所民警深情讲述着无名碑下长眠的先辈故事,他们虽无名,却以生命捍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服务团成员在中共靖镇支部旧址参观。
烈日下,服务团师生跟随民警巡逻至679号界碑,界碑上的“中国”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家深刻体会到戍边精神的厚重与崇高。派出所指导员勉励同学们,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走访边境情 交流共发展
走进龙邦镇护龙村,家家户户门前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彰显着边民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服务团成员穿梭其间,与边民亲切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

服务团在护龙村展开调研。
“村里每一位群众都积极投身到守边固边工作当中,将守土的信念深深地扎根在心中。”护龙村党总支书记在谈起戍边时说道,护龙村通过“三会一课”和“三个一”主题党日活动,积极强化基层党组织作用,树立党员干部的守边责任意识。同时还把党课开到了界碑旁,邀请退役老战士讲述那些难忘的岁月,畅谈爱国戍边的感人故事,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民族自豪感和为民务实的责任感。
传授急救术 互动暖人心
在靖西市康城社区,服务团成员们化身为急救知识的传播者,耐心讲解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等技能,并手把手指导居民实操。居民们学习热情高涨,纷纷上前练习,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服务团成员李露感慨地说:“看到居民们从生疏到熟练,眼中闪烁着学会急救技能后的光芒,我们深感‘医心为民’的意义所在。”

康城居民现场体验海姆利克急救法。
“我们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 贡献青春力量。”服务团成员们在实践中用青春的脚步丈量边境热土,用专业的知识服务边境群众,他们不仅传承了戍边精神,更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在卫国戍边和民族团结的画卷上,他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边境地区的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
(文图/大通社记者 朱杨敏 刘美余 编辑/莫 军 审校/杨承锐 核发/黄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