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右江民族医学院“语润乡土”推普实践团深入德保县文化馆、莲城社区和兴安社区,以“非遗传承+健康科普+公益课堂”三维融合,开启了一场文化振兴、健康乡村与教育赋能协同推进的实践征程,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丝线系非遗,偶戏承匠心
在城关镇莲城社区清水木偶壮剧团,实践团成员沉浸于提线木偶戏的非遗魅力之中。在丝线翻飞间体验千年文脉,聆听非遗传承人讲述壮剧“以偶代言”的哲学智慧,更在亲手操控时感悟“线随心动、形表神韵”的技艺精髓。成员们积极尝试创编普通话版剧本,与非遗传承人深入探讨突破地域限制、触及广泛受众的可能路径。同时,借助抖音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赋能乡村文化推广,助力提线木偶这一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实践团队成员在剧团中向前辈了解木偶来源以及操控手法
壮乡千载韵,非遗万代心
在德保县文化馆的实地调研中,实践团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参观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隘章土布、马骨胡、壮族藤编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近距离观摩了馆藏的壮族传统服饰、珍贵乐谱等文化实物。工作人员深入浅出的专业讲解,激发了实践团成员的浓厚兴趣,大家围绕非遗技艺的细节、历史渊源及传承进行了细致的询问与探讨。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作为在校大学生,将通过推普活动加大非遗传播力度,助力非遗文化活化传承,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壮乡非遗样品展示以及工作人员介绍
麦秆编花篮,指尖绽非遗
在德保县城关镇兴安社区,实践团近距离观摩了德保麦秆花篮非遗传承人黎老师精湛的制作技艺。只见黎老师手指灵巧翻飞,原本普通的麦秆在其巧手下,伴随着特有的韵律,逐步被赋予新的生命,展现出传统工艺的精妙与独特魅力。成员们认真围坐学习,用手机镜头将传统技艺的精妙细节定格成数字化素材。这场沉浸式的学习与记录,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使命感。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将设计非遗主题的传播视频,让更多人感受非遗魅力,为德保县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在“指尖经济”的画卷上留下属于青年学子的绚丽色彩。

实践团队倾听非遗传承人讲解德保麦秆花篮制作技艺
绿衫授净方,皓腕演勤章
在兴安社区,实践团还面向社区儿童精心组织了涵盖卫生习惯、急救知识、传统文化体验的系列趣味教学活动。公益课堂上,成员们通过生动演示和互动练习,指导孩子们掌握七步洗手法步骤,有效引导其养成“勤洗手、会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急救知识环节,讲解员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直观示范,向孩子们传授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帮助他们认识气道异物梗阻的危险性,学习初步的自救互救技能,切实提升了儿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活动还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妙趣横生的猜谜语以及沉浸式活字印刷体验,激发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有效促进了普通话推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团队成员向孩子们讲解“七步洗手法”
壮乡龙起舞,共唱祖国好
活动尾声,社区儿童齐声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以清澈嘹亮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真挚礼赞,爱国情怀在歌声中激荡共鸣。随后,充满活力的舞龙表演将公益活动氛围推向高潮。孩子们积极参与,有的亲手舞动龙身,有的在旁欢呼雀跃。

舞龙表演
本次公益活动成功融合了卫生习惯培养、急救知识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与爱国情感教育,活动不仅推广了普通话,也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健康、责任、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的种子,引导他们成长为身心健康、心怀家国、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的新一代。
(文/黄睿 图/实践团 二审/廖满媚 三审/张文玲 发布/麻霄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