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右江民族医学院迎来了3900多名新主人。在他们开启人生新征程的时候,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雪斌寄语新生:精于医术、诚于人品,做新时代的人间大医!
以下是李雪斌校长致辞全文:

精于医术 诚于人品 做新时代的人间大医
—— 在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李雪斌 校长
(2023年9月12日)
亲爱的2023级新同学,各位老师、各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这充满收获与希望的季节里,我们如约而至,来到红土地上、右江岸边,相聚在美丽的百东新校区,共同见证同学们展开新的人生画卷!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邓砚书记和全体师生员工,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辛勤养育你们成长的父母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家长朋友们,“天下父母心,世间最真情”,今天,你们既是最高兴的人或许也是最失落的人,我们天天盼望着孩子们快快长大,可如今孩子们真的要展翅高飞,心中却不免牵肠挂肚、万分不舍。作为校长,我深感“孩子们是否能成长、能成才,关系学校之重大责任”。你们把孩子交给右医,请你们放心:一是学校不忘办学初心,努力建设新时代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学校牢记育人使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天前在教师节上的殷殷嘱托,做好老师、做“大先生”、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锻造一支心有大我、言为士则、启智润心、勤学笃行、乐教爱生、躬耕教坛的优秀教师队伍,带领同学们敢闯医学殿堂、勇攀医学高峰;三是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全环境育人,把严格要求的管理和春风化雨的教育结合起来,及时响应孩子们对学习和生活的关切,为孩子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成长和成才环境。
同学们,感谢你们的信任和选择,成就了我们这个秋天里最美丽的遇见。今年,正值右医建校六十五周年,昨天(9月11日)恰逢学校的校庆日。六十五载弦歌不辍,六十五载风华正茂,如今的右江民族医学院,生机勃发、一路高歌,正昂首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六十五载风华,右医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积淀了很好的传统。一代又一代的右医人传承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红色血脉。1958年夏天,为了改善左右江革命老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右江民族医学院的前身——百色医学专科学校开始招生了。从此,右江民族医学院怀着一颗为广大基层群众健康保驾护航的赤子之心,肩负着改善我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状况的神圣使命,披荆斩棘,砥砺前行。1972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龙卷风席卷百色,当时简陋的校舍哪里抵挡得住狂风暴雨的侵袭,全部校舍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校舍没有了,但是右医人的初心和梦想不但没有破灭,反而愈挫愈勇。师生们自力更生,上山伐木,下河捞沙,肩挑背扛,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一所“草棚大学”,顽强撑起了革命老区医学教育的一片蓝天,铸就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右医精神。如今的右医人,始终以坚持扎根少数民族地区不动摇、面向农村基层服务不动摇、培养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不动摇的“三个不动摇”为己任,努力培养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六十五载风华,右医在砥砺奋进的征程中收获了很大的成就。大家所选择的右医,当前已经迈入了事业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内涵建设主线,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获得“全国就业五十强高校”的称号。目前,学校设有14个院系部,开设27个全日制普通本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学位授权建设点,还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69个教学实践基地,现有专任教师965人、包括附属医院有教职工4000多人。学校面向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五年来学校办学规模翻了一倍,目前拥有本专科、研究生、留学生等各类学生近3万人,生源质量不断提升,一本录取分数线屡创新高,今年学校一本最低录取分数超一本线近50分,在广西高校中排名第三,这说明能考进右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同学们都非常地了不起!
六十五载风华,右医在“三全育人”的落实中涵养了良好的氛围。学校积极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三全育人”格局,用心用情营造优美育人环境和浓厚文化氛围。这几年,学校筹资1.3个亿完成百城校区(西区)建设,累计投资约6.4个亿完成百东新校区一期工程,融资15个亿建成1200张床位的直属附院百东分院。就在这个暑假,我们的百东新校区一期工程500亩如期竣工并正式启用了。相信,高端大气、布局有致的图书馆和合一堂将燃起你们畅游书海的欲望;现代智能、宽敞明亮的多功能教室和实验室将承载你们追寻真理的梦想。红船长廊、弘道池边,清晨的阳光将陪伴你们朗朗晨读;知新广场、田径场上,将看到你们飒爽英姿;当大医广场、同心广场的喷泉涌起,当凤凰花开染红山坡,当爬山虎又绿满院墙……置身这一切,你们将会学得更加舒心,过得更加舒适,真正能够切身感受到学校对你们满满的关心和关爱。接下来,大家还将会看到更多更美好的画卷徐徐展开,无论是一桌一椅,一花一草,还是未来拔地而起的百东校区第二期700多亩的校园,想必都会让大家惊喜不已。
六十五载风华,右医还在“十四五”规划的实现中展现出美好的前景。今年6月,学校召开了第八次党代会,面对未来,提出了全面实施“创新发展三步走”的战略,也就是第一步,到2024年通过“更大申博”攻坚战,总体完成更名大学任务;第二步,到2025年完成更名大学目标,基本完成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任务;第三步,到建校80周年基本建成新时代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目前,学校更名大学已经纳入广西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获广西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我们“更大申博”的“右医梦”正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
同学们,还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青年一代的嘱托吗?他说:“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殷切期盼,也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天安门广场上新时代青年的铮铮誓言和青春最强音,至今依然在我们的耳边不断回响。同学们,你们是新时代的右医学子,是祖国的未来,更是民族的希望!借此机会,我想对大家提出四点希望:
一是要有理想立大志、做心怀家国的人间大医。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我们的全国优秀教师李海教授,从大学毕业之后,放弃了南宁、柳州等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当时还非常偏远落后的百色革命老区,一待就是将近四十年,为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基层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医学专门人才;还有国家二级教授、上海曙光学者、广西特聘专家龙喜带博士,为支援右医的发展,毅然从上海交通大学回归母校,参与右医建设,带领右医病理学团队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成果奖。
像李海教授、龙喜带博士这样的右医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凭借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医学事业的追求,诠释了悬壶济世、桃李芬芳的师者大爱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右医精神。今天,右医的接力棒又传到了你们的手中,大家应当立志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发展做出我们右医人应有的贡献。请同学们时刻铭记,要将个人志向、发展追求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始终把服务国家、社会和人民作为最大追求,心怀“国之大者”,厚植家国情怀,怀揣远大理想,响应时代期许,在科研一线冲锋、在医学前沿探索,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在圆梦征途拼搏,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要懂人文明大德、做德才兼备的人间大医。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医学的本质是人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统一。“大医精诚”是我们学校的校训,它取自于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名句。孙思邈所倡导的大医之“精”,也就是技术要精湛;大医之“诚”,也就是品德要高尚。所谓“精于医术”,就是要“医术精湛、人文精通、服务精心”;所谓“诚于人品”,就是要“待人诚恳、做人诚信、为人诚实、品德高尚”,努力达到儒家所倡导的“君子慎独”的理想道德境界。
刚才给大家致辞的潘兴寿老师,被评为“全国首届百名人文医生”,是我们老师和同学们的表率。作为心内科的专家,从医从教三十多年来,几乎每天清晨,在大多数住院患者还没有起床的时候,潘老师就第一个来到病房和办公室,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用他的丹心妙手托起了无数心脏病人“心”的希望。很多他的学生都说,如果你们有幸能与潘老师近距离相处后,一定会被他的亲和力所吸引,会被他的幽默感所治愈,更会被他的渊博学识所折服……这就是我们右医最可敬、最可爱的人!
最近,我校罗尚政、韦文荣两位研究生被评为2022年百色市“身边好人”,同时入选2023年“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去年,他们目睹了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两名骑手摔倒受伤,其中一名男骑手被车子压住,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他们当即上前进行施救,从死神手中抢回了一条生命,挽救了一个家庭。他们说:“作为医学生,救死扶伤的使命像是刻进了我们的骨子里,社会哪里有需要的地方,我们就会投身到哪里去,不断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是的,如果医学离开了人性,丧失了底线,失去了温度,也就失掉了灵魂。只有胸怀大爱、敬畏生命,方能成就医学的温度、生命的宽度和科研的厚度,才能真正成为“大医精诚”的医学人才。
三是要精医术成大才、做学识扎实的人间大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同学们步入大学,首要任务是学习。大学既是求学问道的“修行地”,也是锻造人才的“大熔炉”;既是优胜劣汰的“竞技场”,也是未来人生的“分水岭”。没有哪一个人随随便便就能够成功,如果说成功有套路,那一定是学习和善思;如果说学习有捷径,那一定是勤奋和自律。
当今,医学及其相关领域是发展最快、最富创新的学科,再生医学、转化医学、人脑与计算机结合(人工智能)等等,可以预料未来30年,医学变革将会更加迅猛。而且,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未来人类的生命周期,将会越来越长,很大概率会让人类的寿命大幅度延长,生命科学家告诉我们,“百岁人生”也许比“人工智能”占领地球更加地现实。所以,未来我们可能要工作到70岁甚至要到80岁才能够退休,而这很可能导致我们的人生,从学习-工作-退休三段式,变为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最后才能退休的多段式。我们过去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必将很快迭代,唯有不断地学习、终生地学习,才是适应未来唯一正确的策略。前两年,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增负”,严把出口关,适度增加对本科生的淘汰率。学校也出台了相应举措,将以上的从严要求落到实处。因此,希望同学们秉持“善思进取”的优良学风,不“躺平”,不“佛系”,不“摆烂”,潜心求知、修学储能、增强本领,在扎实求学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四是要能创新担大任、做追求卓越的人间大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之学,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在实践中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创新。同学们,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不断探索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发兴趣,寻找热爱。兴趣和热爱不会凭空降临,你们要在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中找到契合自己的方向,在深入挖掘与亲身体悟中形成准确的专业认知,领会专业使命、了解行业需求,积淀经世济民、叩问苍穹、探秘未知的无畏勇气和不竭动力。特别是我们的研究生同学,要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巨性、持久性和不确定性,在攀登医学高峰的崎岖道路上,不要轻言放弃,通过坚持和努力我们必将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我们2022年护理专业硕士毕业的覃花杏同学,在校期间,便发现先天性巨结肠存在灌肠难的问题。为了攻克这道难题,她不断学习、敢于尝试,研发设计出“洁肠星”等系列创新灌肠用品,申请专利22项,获国家专利20项,多次夺得国家级大奖,并荣获第二届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自治区主席奖。同学们要向覃花杏学姐学习,坚持创新,以担大任,把事不避难作为责之所依,主动走出学习生活的“舒适区”,进入学术研究的“深水区”,挺进科技创新的“无人区”,日拱一卒,勇毅精进,不断成就自我的高度和丰富生命的厚度。
同学们!
有梦不觉天涯远,扬帆起航正当时。你们是右医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续写者,你们的青春梦想和成长故事,恰好与右医“更大申博”的辉煌画卷编织在一起,与建设新时代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任务交汇在一起!事业的伟大不仅在于目标的华丽,更在于过程的壮美。让我们积极拥抱新时代、走进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医学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成功必将属于你们!
最后,衷心祝福每一位同学在右医都能悟有所得、爱有所获、学有所成,大学生涯圆圆满满、青春闪亮、无限精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