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校要闻>>正文
李雪斌校长应邀在2023年全国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上作主题报告并接受专访
2023-11-27 10:17  

为助力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领域进一步更新和强化办学观念,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术氛围,提升办学层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11月24-26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主办,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承办“2023年全国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11月24-26日2023年全国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本次会议主题为“医学教育发展:融合协同与开拓创新”。会议围绕医教协同、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等医学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来自全国80余所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共计270余名领导、专家学者和教师代表现场参会

李雪斌校长应邀在会上作主题报告

我校李雪斌校长应邀在会上作了《加强人文教育,培养新时代“三得”医学人才——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阐述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和发展、国家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要求、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诉求以及存在问题,分享了医学人文教育与“三得”医学人才培养的“右医”实践,得到了与会同行专家的肯定和称赞。

李雪斌校长接受CCMTV临床频道专访

同时,李雪斌校长还接受了CCMTV临床频道的专访,介绍了我校“精于医术,诚于人品,做新时代的人间大医”右医经验。

(文图/韦忠恒  编辑/莫 军  审核/何志川


附:

李雪斌校长接受CCMTV临床频道专访

专访实录

记者:前不久2023年新生开学典礼上,您说:“精于医术,诚于人品,做新时代的人间大医”。您觉得现在的医学教育需要从哪些方面出发培养出未来的“人间大医”?

李雪斌: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学教育蓬勃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在当前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下,医学教育具有极端重要地位,是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新医科建设连接着人才,也与科研、产业直接相关。针对办好医学教育,培养新时代的人间大医,我认为应该从这学生、教师、学校这三个方面出发。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医学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始终有限,因此办好医学教育从学生角度看,一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学习才是最终的内生动力,通过主动的、反思性的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二是要热爱专业,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态度转变;三是培养自信心,基于民族地区办学的特色,我们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他们淳朴、踏实、肯学,但在临床上往往缺乏自信心,因此,在操作中按照流程和医疗规范,有扎实的知识、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后,慢慢树立自信心。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学情分析,关心和关爱学生,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我们大部分的老师都是“双师型”,同时兼具教师和医师的身份,首先要热爱专业,有扎实学识、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把课上鲜活;同时要注重学历、学识的提升。

最后,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医生是一个晚熟的职业,入职门槛高、培养周期长、成才难度大。尽管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但人类对于生命的认知还有不少“盲区”,很多疾病无法从根本上治愈,需要医生终生探索和实践。因此,只有以最严苛的标准培养医生,才能体现对生命的尊重。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围绕人才培养整合优化临床科室设置,设立专门的教学门诊和教学病床,着力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院校医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医学毕业生,而医学毕业生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师,则需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进一步“打磨”。

面对未来,右江民族医学院依然坚持扎根老区办学不动摇,坚持培养“三得”人才不动摇,坚持服务民族地区和广大基层不动摇这“三个不动摇”的办学定位,全面实施“创新发展三步走”战略,牢固树立“三个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三个深化”,落实“10+N”项重点任务,加快实现新时代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

记者:您的身份从“好医生”到“好老师”,再到带领团队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想请您分享一下。

李雪斌:我想先跟大家讲个故事。1992年,那年我刚刚从医学院毕业,进入附属医院工作。给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我第一次独立值夜班,当晚,急诊科送来了一名深度昏迷的脑炎患者,患者还很年轻,只有25岁。陪同来的是患者的父亲,是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他听说民间有“以命换命”的迷信说法,刚见到我,就扑通跪下,老泪纵横,紧紧拉着我的手,恳求让我帮他用自己的命换取孩子的命。这件事给我很大的触动,患者虽然是一个个体,但他的背后是一个家庭,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所以,我们医生要视患者为亲人,一个好医生应该有一颗爱心,一颗怜悯的心,应该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爱护病人。我们常说,医生能够给予患者三种帮助:药物、手术刀和发自内心的关怀,而关心、关怀是排第一位的。医学不仅是一门自然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知识,同时还需满怀对生命的关怀与敬畏,要有同理心、同情心和慈善心。

对于我们初出茅庐的青年老师而言,首先要虚心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我刚刚开始参与教学时,也是从见习带教开始,后来能够上理论课了,期间我经常去听课观摩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练习教学基本功,包括讲话的抑扬顿挫,教学环节的设计等等,因此授课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多次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临床教师”和学校“十佳教师”。其次,我们要发自内心对学生充满热爱。热爱学生也是教师最基本的素养,你热爱学生,学生就愿意和你交心,就会对课程感兴趣。我有一个来自广西凌云的贫困学生,有一次因为家庭变故,他来找我谈心,说他要去打工不想读书了,我马上从口袋里掏出五百块钱塞给他,鼓励他一定要坚持读下去。多年以后,这位学生找到我,说因为我的鼓励,从那时起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后来他顺利完成学业,考上了研究生,还考取了985高校的博士和博士后,现已经是国内某知名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所以,我们老师要以爱育人,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热爱教育,心有学生、敬业爱岗,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担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三尺讲台上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我也在不断的自我提升。2004年,我在广西医科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业,2013到暨南大学全职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我的学术方向,还积极申报课题,并在2011年、2018年分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作为临床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在临床中关注到一些医学问题和医学难题,比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我就发现许多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不好,同时还发现这些患者常常伴随有抑郁倾向,于是我就开始了卒中后抑郁的研究,随后不断取得一些成果,在SCI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去年我们团队也因此获得了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我还有幸被授予“广西优秀专家”称号。因此,我很想对年青科研工作者说,科研和临床是分不开的,要善于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记者:如果给青年医生、青年教师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各说一句话,您最想对他们说什么?

李雪斌:对青年医生,我最想引用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行医格言与大家共勉,他说我们医生“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蕴含着深厚的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不是万能的,医学总是有限的,但对患者的关怀却是无限的。

对青年教师,希望大家要有一颗勤修乐教、爱生如子、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更是一份事业、一份天职。

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我想说,做科研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沉得下身子,成功没有捷径,需要主动探索、潜心积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关闭窗口
学校要闻
【媒体看右医】人民网... 07月04日
【媒体看右医】人民网... 07月04日
我校召开新增博士学位... 07月03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 07月03日
校领导开展“七一”走... 07月02日
强化作风建设 筑牢纪律... 07月02日
凝聚湾区校友情 共谱发... 07月02日
学校公告
右江民族医学院2025年... 04月15日
关于公布右江民族医学... 03月04日
关于组织我校研究生导... 07月01日
右江民族医学院关于授... 07月01日
右江民族医学院2025年... 06月27日
右江民族医学院招聘劳... 06月25日
右江民族医学院2025年... 06月21日
校内通知
关于生命科学研究院202... 07月04日
2025年岗位聘用调整拟... 07月04日
关于征集第二批人工智... 07月02日
关于2025年医学教育课... 07月02日
2023、2024年年新增政... 06月30日
关于开展生命科学研究... 06月26日
人事处关于开展2025年... 0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