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雪斌教授赴苏州参加2023年全国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受CCMTV临床频道特邀分享现在的医学教育如何培养出未来的“人间大医”以及医生成长过程中三个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本次访谈一经播出,在我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热议。
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刘津表示,作为医学教育者,在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医术与医德的同时,也要注重传承与培养。在当前医学分工更加专业化的情况下,要鼓励学生拓宽眼界,主动学习,不仅仅是课本的知识,还要主动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学习当前的学科前沿知识;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渠道参加各种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为国家健康战略需求培育面向未来的医学科技创新和健康领域拔尖创新的储备人才。
学生工作处思想政治教育科科员许翔表示,我们大部分的老师都是“双师型”,我感慨良深,作为杰出的医生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品德;作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专业的学识,更要对学生有爱心和耐心,对教育事业有热情和奉献精神,作为右医教师更需要做好自身师德与医德培养,做新时代的人间大医。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辅导员李欣湲认为,作为青年教师在上课时常常碰到学生不愿听课低头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写其他课程作业的情况,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对课程不上心、不喜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的课对学生来讲不具有吸引力或者学生听不懂。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乐意听课一直是个难题,李雪斌校长在访谈中提到可以通过向“好老师”学习经验,学习说话的语调以及教学气氛渲染,反思了一下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备课前就可以去听“好老师”上课,学习怎么与学生课堂互动,怎么自然而然调动学生积极性,平时也多多关心学生,从生活入手比如最近降温提醒学生及时增添衣物,关注学习动态,真正做到与学生交心。
临床医学院2023级临床医学13班骆彩丽看了李雪斌校长的访谈后表示,李雪斌校长说的“医学首先是人学,然后才是科学”如一鼎古钟,敲响了我的脑海,洗涤了我的心田,让我改变了对医学的看法。李雪斌校长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带给我不同的震撼和启示。这是因为医学的本质不仅在于对生命的自然规律和疾病过程的探索,更在于对人类存在、人类经验、人类价值和人类命运的关怀和理解。医学的科学性为我们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方法,但只有当我们充分理解和尊重人的本质和需求时,医学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国际语言文化教育学院2022级翻译班韦春雪认为,从翻译专业的角度来看,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医学的人学和科学的双重性质。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同时也要考虑到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医学领域,这种差异同样存在,我们需要在理解和尊重患者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提供最适合他们的医疗服务。医学作为人学和科学的结合体,既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又拥有严谨的科学精神。这种结合使得医学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学科和文化现象。我相信只有当我们全面理解和尊重医学的这种特性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和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2023级健康服务与管理2班罗悦:医学生的学习实践是一个不断思考探索的过程,我们需要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需要掌握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更需要学会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最佳的医疗决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拥有开放的思维,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独立的判断和筛选,只有拥有清晰的思路,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医学领域中找到出路。品质决定成败,我们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医学道德。在医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保持清晰的思路和高尚的品质,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成为优秀的医学人才,建设健康中国,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文/大通社记者 吴 宇 编辑/莫 军 审核/杨承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