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天温暖了九州山河,而你温暖了春天。”在这个春和景明,万物蓬勃的时节里,我们迎来了第114个国际劳动妇女节。在这个特殊又温馨的节日里,谨向所有妇女同胞送上最真挚、美好的祝福。时间逆序流动,在右医的发展历程中、在医学科研的道路上,她们的身影从未缺席,她们坚守岗位,以锐意进取、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追求真理、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展现着自强不息、坚韧刚毅、智慧豁达的新时代女性风采。让我们共同聚焦奋斗在右医发展征程中的女性故事,感受由她们书写的巾帼华章。

曾怡教授
曾怡,我校基础医学院教授,免疫学学科带头人。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免疫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近年发表论文18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2篇,SCI收录论文3篇。2010年4月、2013年4月被右江民族医学院授予“十佳巾帼标兵”荣誉称号,参与项目“脓毒症基因评估与集束化治疗新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在2017年4月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1年7月被右江民族医学院授予“最美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现任右江民族医学院研究生学院院长、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DNA 病毒与宿主天然免疫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病毒感染相关肿瘤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中医药抗病毒、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次PCR扩增、电泳获得基因片段,第一次成功获得重组质粒克隆,第一次培养的细胞形态饱满、生长旺盛……每一次新学实验技术,得到预期的结果,都是令人难忘的。”曾怡说曾经参与一个历时3个多月的实验,记不清重复了多少次,由于实验涉及的环节很多,每次重复都需要调整实验环节,但最终实验获得成功。在二十多年的科研经历中,她深刻体会到科研不仅需要严谨、精确,也要有耐心和毅力,才能够在科研中收获硕果。
曾怡希望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够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和技术,有一个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同行保持交流,还应当合理安排科研、学习和生活,注重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才能应对科研工作的压力和挑战。

笔者向庞雅琴教授赠送玫瑰花
庞雅琴,广西高校生态铝工业基地环境与人群健康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中国毒理学会毒理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预防医学会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西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我校医学检验学院副院长。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级科研项目30项、发表论文30多篇,她作为团队主要成员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获校级成果三等奖,先后荣获右江民族医学院“十佳巾帼标兵”“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相关论著发表在包括Archives of Toxicology,Canadi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Toxicol. Res.,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等学术期刊。
教育的温度来源于教育者内心的温度,来源于教育者内心的教育情怀。“看着学生取得进步获得成长,我是真的感到开心。”庞雅琴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有温度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她将学生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在做人、做事上严格要求学生,也会对学生的困境感同身受,并不断地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动力,引其向善,庞老师的关怀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灵。庞老师勉励右医的学子们:珍惜大学的时光,切莫蹉跎岁月,自律向上、脚踏实地,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

曾红博士
曾红,我校基础医学院博士,主要从事医学微生物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是植物和微生物成分抗真菌性机制。她曾获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厅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指导本科生获得挑战杯、生命类等国家级学术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和省级二等奖;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已有四项获得授权;参与微生物耐药防控科研团队构建了广西首个幽门螺旋杆菌耐药监测平台和幽门螺旋杆菌快速药敏检测的方法,大幅缩短了检测时间,是首个能够在基层推广应用的技术,同时也确保了精准用药的时效性和普适性。
曾红老师直言自己是个不聪明的人,但是对所爱事物的追求、对研究项目的恒心驱动着她,克服一次次的困难和失败,朝着成功的彼岸迈进,直至抵达。“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用恒心、信心、耐心和坚持的心去一步步履行它。”这是曾红老师用多年经验总结出的制胜“秘诀”,也是她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在科研教学工作中,曾红老师对学生倾囊相助,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如何做实验、深入科研,每个星期都会组织团队开展研讨会,将研究工作和成果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致力于将科研平台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在右医发展的新征程上,每一位女性都是推动进步的书写人,一个个“她”,用对科研工作的热忱和坚守谱写了不平凡的成就。放眼神州大地,亿万女性用自身的奉献与发展,展示着社会文明所抵达的高度,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她”的力量终会汇进时代发展的大江大河,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文/大通社记者 冯利菲 欧琪琪 罗 悦 编辑/莫 军 审核/麻霄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