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齐聚绘宏图,五湖四海一家亲。7月13日至15日,大学生通讯社暑期民族团结实践团的20位成员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志川等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隆林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新兴社区开展主题为“民族团结共筑梦,文化交融谱新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积极响应团中央关于“2024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号召,通过实地采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隆林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新兴社区的居民对少数民族服饰及文化的见解和寄托的情感等,深入当地群众,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做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贡献青春力量。
寻历史足迹,叹民族风采
13日下午,大学生通讯社暑期民族团结实践团的第一站来到了隆林各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共同探寻隆林各族自治县这片广袤土地上璀璨的民族之花,开展隆林民族历史文化研学活动。

实践团参观隆林县民族博物馆。
跟随民族博物馆讲解员的步伐,实践团依次参观了隆林县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服饰和承载着岁月沧桑的文物展览。隆林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处,民族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出独特风采,被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包括苗族、彝族、仡佬族、壮族、汉族在内的当地五个主要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感叹彝族服饰的明艳和多彩,感受壮族人民的质朴和非凡智慧等。增强了同学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表示将会更加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为继承和保护民族优秀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走街串巷来宣传,民族团结进社区
为了增强隆林当地各民族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4号上午,大学生通讯社暑期实践团来到鹤城新区,面向社区群众开展《政策护航,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宣讲活动,铸牢社区居民的民族团结意识。

实践团深入社区开展宣讲活动。
自治区“00后宣讲团”成员张怡以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将民族政策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相互交流,团结共进的民族意识。她在宣讲中提道:“在这个大家庭里,五十六个民族紧密相依,共同绘制着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壮丽画卷。民族团结,不仅是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之后,宣讲团成员向当地居民进行基本急救法的演示,特别向社区老人儿童介绍防溺水、突发意外时自救自护的方法,增强居民卫生安全意识和急救能力,体现作为医学生实践团的专业性,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认可。
以调查见微知著,“国色”之中观民族
为进一步调研隆林各族自治县当地居民关于少数民族颜色、寓意的理解和认识,实践团于14—15日分别在鹤城新区、新兴社区开展关于民族文化的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

实践团在社区内开展问卷调查。
实践团分别采访了两个社区的书记对民族团结的看法以及如何在社区里推动民族团结。其中,新兴社区书记在采访中提到“社区作为隆林最基层的民族聚集地,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新兴社区开展三月三欢庆活动、端午节等系列主题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共进,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儿童认为红色、蓝色等明亮色调最能表达祝福、吉祥之意,而一些壮族老人则表示黑色是最喜欢的颜色,最能表达吉祥、祝福之意。在新兴社区街道内我们看到多家壮族服饰店,劳动人民在织布、纳鞋、绘花纹,壮族特色图案以刺绣、织锦等形式出现在服饰上,展示了壮族人民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内涵。

实践团合影
有志者微光如炬,青力青为显担当。大学生通讯社暑期民族团结实践团将大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三下乡的“大思政课”中培养“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观念,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本次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但实事求是、积极奉献的精神已然在每个人心中冉冉升起。
文明弦歌不辍,血脉绵延不断。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实践活动中,我们有机会看到崇山峻岭里镶嵌着的这枚民族宝玉,以其交融互通的民族文化迸发出璀璨光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只有继承和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团结,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焕发出更加绚丽的文化魅力。青年一代有理想、敢担当,深入基层,走进乡村,在三下乡的火热实践中厚植乡镇根基,感受民族脉搏,投身于祖国需要的地方,助力民族团结,携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文/大通社记者刘美余 黄涵雯 陈卫 编辑/莫军 审核/麻霄汉 发布/陈苗)